【江苏成人高考】复习资料语文--现代文阅读(二)

江苏成人高考网www.jtgov.cn 发布时间: 2018年04月01日

现代文阅读(二)

一、客观题-----说明文阅读指导

(一)、说明文的结构

1、说明文的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结构包括段落)。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2、把握结构的意义。

(二)、说明的顺序

1、说明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包括发展顺序)、事理顺序(逻辑顺序)等。

2、弄清顺序的意义。

(三)、说明的方法

1、说明的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包括作解释)、引资料、列图表等等。

2、明白各种方法的作用。

3、有时说明文借用其他修辞手法来帮助说明,这些手法的作用分析应当紧紧围绕说明对象,依照说明文的要求。

(四)、说明文的语言

1、说明文语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学性、准确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

2、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其对说明事物特征、性质的作用,其次是说明的严密性、科学性,第三是形象性、生动性。

(五)、解题思路和技巧

(一)明确说明对象: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抓住事物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例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三)归纳说明方法:阅读说明文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四)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五)整体感知,把握中心: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六)体会语言准确性: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当然,文字的生动性也应充分注意

二、强化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7—10题。

科学把很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对忧郁的解析而不是对开怀喜悦的理解当中。研究者们早就知道,愤怒和压抑会让我们生病,甚至死亡。可是.他们猜想.像乐观、好奇和狂喜——那种想张开臂膀,为春天的甜蜜而高歌一曲的冲动——这类的感觉,不仅使人生值得留恋,而且会使寿命极大地延长。他们认为,欢笑可以驱除紧张感对人体产生的锈蚀性影响,欢乐的人比好发脾气和喜欢诉说的人活得更长。

为什么幸福感有利于健康,人体处于狂喜状态时,身体内部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呢?近来引起科学家注意的是由脑垂体分泌出来的荷尔蒙。可是,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实验仅限于啮齿类动物,行为科学的学者们好像不太情愿去追寻一种可爱药物在人类当中的应用。医生们宁愿把精力集中在一些严肃的事情上,也就是使人们生病的一些东西上。

令人伤心的是,太多科学家都以负面的角度来看待幸福感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幸福之所以被认为有益健康,是因为它能解忧消愁。可是,哪怕最死板的研究者也都知道,真正的喜悦远非只是压抑的缺失;它本身就有其决定性的积极存在状态——一种成熟的、美妙的感觉。研究者们说,他们很难理解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无法在实验室里重现这种感情。你可以让人发火,让人好奇,可是很难让实验者产生幸福感,除非给他们一些致幻剂。

但是有种喜悦的确是可以进行实验室分析的,那就是笑。当你欢笑的时候,你的肌肉、脖颈和肩头都很快地收紧和放松,心率和血压都会增加,呼吸时断时续,更加深沉。当笑声减下来的时候,你的血压和脉搏都有可能会沉下来,慢下来,直到比这场欢喜开始前更为适合健康的体态。大笑还有助于抵消不适感,在一项实验中,给一组学生看杂耍演员的录像节目,他们要比另一组观看插花艺术讲解录像的学生能够忍受更高的电流强度刺激。当然,对一些“病理性大笑”,医生们会用注射镇定剂来停止它——这时医生们的脸上会凝结着欢欣的微笑。

7.下面对第一段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认为,愤怒和压抑是忧郁的两种表现形式

B.科学家认为,为美好的春天高歌是典型的喜悦情境

C.科学家认为,喜悦可以使人留恋生命、延年益寿

D.科学家认为,紧张感是一种有益于生命的情绪

8.下面对第二段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脑垂体分泌出来的荷尔蒙是喜悦状态的生理反应

B.“一种可爱药物”是只对啮齿类动物才有特效的药物

C.医生们关注的“严肃的事情”是指一些能致病的事物

D.行为科学学者与医生在研究人类喜悦上都不够积极

9.下面对第三段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科学家都能从正确的角度研究和解释幸福感

B.研究者说不能理解幸福是因为无法让实验者产生幻觉

C.作者认为,“压抑的缺失”是喜悦感产生的主要来源

D.作者认为,“积极存在状态”是喜悦感的独立状态

10.下面对第四段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笑不属于喜悦,所以可以在实验室里进行分析研究

B.当笑声结束时,血压和心率都会自动恢复原来状态

C.忍受更高电流强度,说明人在欢笑时可以抵消不适

D.医生们脸上“欢欣的微笑”有助于缓解病人的不适

7.D8.B9.D10.C

(二)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8—21题。

支持宇宙大爆炸的证据不是来自天文观测,而是来自无线电研究。

搞无线电通信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了提高通信的效率,长期致力于消除各种噪声的研究。1965年5月,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贝尔电话实验室两位科研人员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利用一架卫星通信用的喇叭形天线,来查清天空中各种原因造成的噪声,这就要测量天空的有效噪声温度。无线电工程师为了使用方便,常用温度来标志噪声的程度。例如地面温度为300K时,它在无线电接收系统(如天线)中会造成20-30K的噪声,这20-30K就是度量噪声的“噪声温度”。

最初,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测得天空有效噪声温度是6.7K,扣除大气吸收、地面噪声等方面的影响后,最后得到了3.5K的剩余。在此后一年测量中,无论他们如何改进仪器,仔细操作,都不能消除这个剩余的噪声温度。他们还发现,这个消除不掉的噪声是各向同性的,不论他们把天线对准太空中的哪个方向,都能接收到同样温度的噪声,而且一年四季都一样。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3.5K的宇宙噪声的呢?正当这两位无线电工程师对此现象迷惑不解时,彭齐亚斯有一次无意中了解到,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教授迪克等人写过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根据大爆炸理论预言,在大爆炸后应当留下余热--——辐射遗迹。这就好比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在屋里生起火炉取暧,即使火炉熄灭了,屋里仍会因为火炉的余热而温暖一段时间。只是大爆炸产生的辐射当初处于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由于宇宙膨胀所产生的多普勒红移效应,它的波长发生了红移,落到了比红外线频率更低的微波波段上。所以,时至今日大爆炸应当留下10K温度的余热,它是波长为3厘米的微波辐射。

于是,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赶紧向迪克等发出邀请,请他们到贝尔实验室访问。在经过一系列相互访问和深入研讨后,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确信,他们所发现的这种消除不掉的微波噪声,正是迪克的研究组根据大爆炸理论所预言并准备寻找的"辐射遗迹"。这是一种宇宙背景辐射,它们蔓延分布在整个宇宙的每个角落。他们俩的这一发现轰动了全世界,并使宇宙大爆炸理论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还因此而共享了1978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8.下面有关"噪声温度"的含义,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噪声温度是用来度量噪声的

B.有效噪声温度是指由于天空中各种原因造成的噪声

C."噪声温度"既用来度量温度又用来度量噪声。20~30K的噪声,又指20~30K温度

D.用温度来标志噪声的程度为噪声温度

19.对"10K温度的余热"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温度有10K

B.噪声温度有10K

C.有效噪声温度有10K

D.宇宙噪声有10K

20.对"宇宙背景辐射"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自宇宙的辐射是地球辐射的背景

B.指整个宇宙都存在的辐射

C.由于宇宙膨胀所产生的多普勒红移效应

D.宇宙大爆炸后留下的辐射遗迹

2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大爆炸留下了10K温度的余热,它是波长为3厘米的微波辐射。

B.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的这种消不掉的微波噪声来自宇宙背景辐射。

C.由于存在宇宙背景辐射,因此可以证明宇宙曾经爆炸过。

D.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这种消不掉的微波噪声,为迪克找到了有力证据--——辐射遗迹。

18.C19.B20.B21.A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早登陆的植物

大约30亿年前,地球上已出现了植物。最初的植物、结构极为简单,种类也很贫乏,并且都生活在水域中。到了4亿多年前,由于气候变迁,生长在水里的一些藻类,被迫接触陆地,逐渐演化成蕨类植物,这是最早登陆地球的植物。

最早的陆地植物主要是裸蕨类。刚登陆时,它们既无根又无叶,仅是一个“茎状物”。后来在适应陆地生活的变异中,逐渐有根、茎、叶分化的趋势。地上部分向空中发展,进行光合作用;吸水用水的器官有了分工,促使体内维管束的发展。地下茎逐渐生出了细小状旁枝,称为“假根”。

后来,大陆气候进一步干旱,裸蕨类植物衰亡了,其它机能结构更高等的蕨类植物兴起,取而代之。蕨类源于裸蕨植物,但已不裸,有了真正的根和叶。裸蕨和蕨类植物,经过“前赴后继”,终于成了陆地生活的真正“居民”。

陆地上的环境条件不同于水中,生活条件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变化很大。比如说,植物在水中生活时,用身体的整个表面吸收养料,而在陆地上就需要专门的器官,一方面从土壤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另一方面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

植物由水生到陆生,并非裸蕨一家。在裸蕨类植物“上陆”前后,有一类叫“苔藓”的植物也“上陆”生活了。但它们始终没有摆脱过阴湿的生活环境,严守着自己的老习惯,从没向前跨进一步。直到今天,连个真正的根都未分化出来。

在泥盆纪中晚期,陆地面积继续扩大,某些地区的气候进一步干旱,有些汪洋大海、巨川大河变成河湖池沼了,有的甚至干涸见底。那时上陆不久的植物又大都长在水边,残枝败叶落入水中,腐烂发臭,大量地消耗着水中的氧气。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有一些总鳍鱼只好弃水登陆。在水陆变迁的新条件下,总鳍鱼就在登陆、失败,再登陆、再失败、再登陆的反复斗争中,逐渐建立了适应于陆上生活的形态结构,鳃呼吸变成了肺呼吸,胸、腹鳍变成了四肢,最后变成了两栖动物。

植物的登陆。改变了以往大陆一片荒漠的景观,使大陆逐渐披上绿装而富有生机。不仅如此,陆生植物的出现与进化发展,完善了全球生态体系。陆生植物具有更强的生产能力,它不仅以海生藻类无法比拟的生产力制造出糖类,而且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量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出大量的游离氧,从而改善了大气圈的成分比,为提高大气中游离氧量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4亿年前的植物登陆是地球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植物的登陆成功,便没有今日的世界。

1.下列对植物登陆前后演化过程的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水生植物——藻类登陆——蕨类植物

B.茎状物——根、茎、叶分化——地下假根、地上茎叶

C.裸蕨类植物——蕨类植物——陆生植物

D.水藻——裸蕨类植物——蕨类植物——陆地植物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4亿多年前,在裸蕨类植物登陆前后,苔藓也“上陆”了,从此为陆地生活的真正居民。

B.生活环境的多样与多变使登陆植物的身体器官有了专门化的分工。

C.最初登陆的植物大都长在水边,残枝败叶落入水中,污染了鱼类的生活水域,生存环境的不洁使一些总鳍鱼被迫变成了两栖动物。

D.植物的登陆,改变了大陆的色彩,丰富了大陆的景观,扩大了大陆的面积。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变迁与干旱是一些水生植物演变为陆生植物的必要条件

B.陆生植物比水生植物结构复杂,种类丰富,生命力更强。

C.陆生植物既是大气中氧的消费者,又是氧的生产者,为提高大气圈中氧的含量作出了重大贡献。

D.植物登陆成功是地球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如果没有陆生植物的出现与进化发展,全球生态系统就不可能完善。

参考答案

1.D(A项表述不全面。B项仅为“裸蕨类植物”的演化过程。C项表述不全面,“陆生”植物表述不准确)

2.B(A项“陆地生活的真正居民”错误,由原文第3段末和第5段末的表述,“陆地真正居民”的条件是有真正的根,而苔藓“连个真正的根都没长出来”,而且“始终没有摆脱阴湿的生活环境”。C项“生存环境的不洁”错误,原文第6段提到说“残枝败叶的腐烂大量消耗了水中的氧气”,另外上文提到“大海变成河湖池沼,有的甚至干涸见底”,这些“恶劣的环境”,共同构成了两栖动物产生的原因。D项最后一句无中生有)

3.B(“生命力更强”表述错误,最后一段说“有更强的生产能力”)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英国剑桥大学的查尔斯·古达特说,人类是在地球的最后两次冰河期之间开始褪毛的。在地球气温全面上升之后,人类祖先就向北迁徙,同时为了两性喜好的选择,开始失去了覆盖在身上的毛。

而在冰河期再次到来之后,人类只好再度南迁。然而借以阻挡太阳灼晒的毛的失去,却使他们面监着新的生存难题。于是,各地的人就逐渐演化出至少四种肤色的人种。因此,查尔斯认为,地球上所有人种的共同祖先,必然是在可免受热带烈日灼晒之苦的高纬度地区进化而来的。在南迁之后,因环境的不同,才逐渐出现了不同的肤色。

然而另外两种较为普遍的起源说,与他的理论却大相径庭。一种认为,人类是分别在世界各地各自演化出来的;另一种认为,人类最早起源于非洲,然后迁徙到世界各地。至于人类褪毛的原因,他们则认为无非是为了能在热带的烈日下凉快一些。目前科学界所公认的一种说法是,人类生活在热带时,毛皮不利流汗散热,这就需要大面积光滑无毛的皮肤。因此人类的毛大约是200万年前,由森林往平原移居时逐渐褪尽的。

1、关于人类褪毛的原因,有以下三种观点,对他们的相关关系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查尔斯·古达特的看法②“另外两种较普遍”的看法③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说法

A.①②③的说法相同

B.②③说法基本相同,①与②③的说法不同

C.①②③的说法各不相同

D.②③的说法完全相同,①与②③的说法基本相同

2、对第三自然段的“他的理论”中的“理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起源的理论

B.人类褪毛的理论

C.人类起源理论中的人类褪毛的理论

D.人类褪毛理论中的人类起源理论

3、查尔斯·古达特认为:人类的祖先是“高纬度地区进化而来的”。不能作他这看法的依据的一项是

A.人类祖先在两次冰河期间北迁。

B.人类祖先北迁后褪毛。

C.两性喜好的选择也导致了人类祖先的褪毛。

D.人类再度南迁后肤色发生了变化。

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查尔斯·古达特认为,人类出现不同肤色,是在不同生活环境中阻挡太阳的灼晒而产生的结果。

B.另外两种较普遍的起源说与查尔斯·古达特的理论大相径庭的分歧点在于:人类不同的人种是否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C.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说法所认为的人类褪毛时所处的环境与查尔斯的看法相一致。

D.目前科学界所公认的说法与其他人类起源理论有所不同。

参考答案

1、B(褪毛的原因有关移居的说法“另外两种普遍的看法”不涉及:A、13涉及“移居”的说法,2不涉及)

2、A(B是论据,C不是第一段“他的理论”所谈的问题,D项的人类理源理论与人类褪毛理论关系倒置)

3、C项谈的是“失去覆盖在身上的毛”的原因,不是进化问题。

4、A(B不是“是否起源于共同的祖先”问题,而是起源地点不同,C项应是不一致的)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当科学家们使用计算机来试图预测复杂的趋势和事件时,他们通常应用一类需要长串的随机数的复杂计算。设计这种用来预测复杂趋势和事件的数字模型越来越依赖于一种称为蒙特卡罗模拟的统计手段,而这种模拟进一步又要取决于可靠的无穷尽的随机数目来源。

蒙特卡罗模拟因摩洛哥著名的赌场而得名。它能够帮助人们从数学上表述物理、化学、工程、经济学以及环境动力学中一些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数学家们称这种表述为“模式”,而当一种模式足够精确时,他能产生与实际操作中对同一条件相同的反应。但蒙特卡罗模拟有一个危险的缺陷:如果必须输入一个模式中的随机数并不像设想的那样是随机数,而却构成一些微妙的非随机模式,那么整个的模拟(及其预测结果)都可能是错的。

最近,由美国左治亚大学的费伦博格博士作出的一分报告证明了最普遍用以产生随机数串的计算机程序中有5个在用于一个简单的模拟磁性晶体中原子行为的数学模型时出现错误。科学家们发现,出现这些错误的根源在于这5个程序产生的数串其实并不随机,它们实际上隐藏了一些相互关系和样式,这一点只是在这种微小的非随机性歪曲了晶体模型的已知特性时才表露出来。贝尔实验室的里德博士告诫人们记住伟大的诺伊曼的忠告:“任何人如果相信计算机能够产生出真正的随机的数序组都是疯子。”

1、对“蒙特卡罗模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蒙特卡罗模拟是一种统计手段,可靠的、无穷尽的随机数是其实现的基础。

B.蒙特卡罗模拟是一种统计手段,对复杂趋势和事件的预测是其运算的基础。

C.蒙特卡罗模拟是一种计算机程序,它是可靠的、无穷尽的随机数的决定因素。

D.蒙特卡罗模拟是一种计算机程序,它决定着可靠的、无穷尽的随机数目的来源。

2、“蒙特卡罗模拟”存在危险性的根源是()

A.计算机所产生的模式的精确度有偏差。

B.计算机所产生的反应与实际操作不符。

C.程序所产生的数串并不是随机数。

D.程序所产生的数学模型是错误的。

3、费伦博格博士的报告证明了()

A.有5个用来处理随机数的计算机程序出现错误。

B.有5个用来处理数学模型的随机程序出现错误。

C.有5个计算机程序所产生的随机数串出现错误。

D.有5个计算机程序所产生的数学模型出现错误。

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输入的是同一条件的模式,科学家就能够通过蒙特卡罗模拟产生与实际操作完全相同反应。

B.如果输入蒙特卡罗模拟中的随机数不是随机数,那么整个的模拟及其预测结果都必然是错误的。

C.费伦博格博士指出,计算机程序出现错误的根源在于它所产生的随机数串其实并非真正的随机。

D.蒙特卡罗模拟的作用是帮助人们运用计算机,通过数学模式对复杂的趋势和复杂事件进行预测。

【答案和注释】

1、A(蒙特卡罗模拟是统计手段,不是计算机程序,CD有误,“对复杂趋势和事件的预测是目的”,不是“运算基础”B有误)

2、C(A、B、D谈的明显不是“根源”)

3、A(B的“随机程序”应为“计算机程序”,CD应为计算机程序出现错误,不是随机数串,不是数学模型)

4、D(A项的“科学家”应为“模式”;B项原文“都可能是错误的”不是“必然”。C项的“它”应为“5个程序”)

 



免费领取江苏成人高考复习通关资料包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网站文章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本文地址:/sdcrgkfxzlgqdyw/3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