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精讲班-陈情表
陈情表
第六篇 陈 情 表 李 密 一、作者介绍及背景介绍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二、课文讲解 (一)第一段: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题?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 明确: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都属于“闵凶”,也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 (二)第二段分析: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 明确: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 (“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明确: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三)第三段分析: 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2)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3)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四)第四段分析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3)用语有什么特点? “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五)、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三、课文结构 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愿乞终养。 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 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四、重点字词句 1.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成立:古义,长大成人;今义,表示组织、团体等开始存在。 辛苦: 古义,辛酸苦楚;今义,身心劳苦。 告诉:古义,申诉;今义, 使人知道。 不行:古义,不能行走;今义,不可以。 2 .通假现象: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蓐 :同“褥”,草褥子 。 3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4.判断句: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5.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五、艺术特色 1、融情于事。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骈散结合,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又有不少长短不齐的散句,使得行文跌宕起伏。 3、比喻精当。文中精心构撰许多精当的比喻,使文章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
|
五代史伶官传序
第七篇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事信”、 “言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有《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等。
二、课文主旨 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的序文,也是一篇著名的史论。阐述了国家的盛衰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通过五代后唐李存勖政权的盛衰,论证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满招损,谦得益”的具体论断。
三、学习要点 1.了解本文所使用的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由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成败皆自于人”。(历史事实论据) 《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得益”,以及警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观点,进一步阐发了中心论点。(理论论据)
四、疑难词句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原、推究) 2.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少牢:指祭祀用的猪、羊; 告:祷告) 3.请其矢,盛以锦囊(请:请出、取出)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系:捆绑; 组:绳索; 函:用木匣子装,名词用作动词) 5.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全,所有的; 莫:没有人)
五、重点段落分析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 这段话的论点是?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这段话的论点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文章的分论点,为中心论点,可以增强中心论点的说服力。 2. 这段话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归纳法、对比法二种。 3. 这段话使用了哪类论据? 理论论据中的名人名言论据。
|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网站文章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本文地址:http://www.jtgov.cn/zsbyw/3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