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精讲班-记叙文文体知识
记叙文文体知识
(二)记叙文文体知识: 1. 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2. 记叙文的分类 根据描述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和状物的记叙文。它们都具有记叙文的共性,但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往往又有相应的各自特点。 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主题。 叙事类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把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 4. 记叙的顺序 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确写作的顺序。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2)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叙,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叫插叙。 5. 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 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6. 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写起来亲切自然。而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然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7.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 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描写: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地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和枯燥。(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环境等或正面、侧面、细节) 说明: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发表评论,点明记叙的意图,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办法,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抒情方法: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在记叙描写中抒情。 8.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白描 衬托 渲染 照应 反衬 烘托 对比 美景衬哀情 伏笔 铺垫 托物言志 托物起兴 卒章显志 写景抒情 寓情于景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象征 想象 联想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9.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都是为表现主题的。
|
郑伯克段于鄢
第十五课 郑伯克段于鄢 《左 传》 一、《左 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左传》也叫《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也有人认为是战国初期鲁国史官依据孔子《春秋》并参考各诸侯国史料编纂而成的。 《左传》按鲁国国君的年号编年纪事,记叙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0多年,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重大事件和矛盾斗争。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的丑恶行径和他们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歌颂了许多卓越的政治家和杰出人物。 《左传》不仅是我国古代经典性的史学著作,而且是我国古代文学价值很高的散文名著。它善于对纷繁的材料进行剪裁,繁简得当,章法有条不紊,善于用委婉曲折的文笔表达外柔内刚的外交辞令;善于用简练的语言描写头绪纷繁、波澜壮阔的战争,揭示敌对双方力量的消长和战争胜负的原因;还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行动、内心活动和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传记文创作,特别是对《史记》等书的写作有较大影响。
二、背景介绍 “郑伯克段于鄢”本来是《春秋》里的一句话,意思是郑庄公在鄢这个地方打败了共叔段,此事发生在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
三、作品讲解 郑伯克段于鄢 第一部分:姜氏讨厌庄公偏爱共叔段并想立共叔段,埋下母子不和、兄弟相残的祸根。
初,郑武公娶于申[2],曰武姜[3]。生庄公及共叔段[4]。庄公寤生,惊姜氏[5],故名曰寤生,遂恶之[6]。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7],公弗许[8]。 [1]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郑伯,郑庄公,郑国,当时是伯爵之国,所以称它的国君为郑伯。段,即其弟共叔段。鄢(yān),郑邑名,在今河南鄢陵。“郑伯克段于鄢”本来是《春秋》里的一句话,意思是郑庄公在鄢这个地方打败了共叔段。此事发生在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 [2] 初:当初。郑武公:庄公之父,姓姬,名掘突,“武”是死后的谥号。公元前770年至前744年在位。申,国名,姜姓,在今河南省南阳县。 [3] 武姜,郑武公从申国娶的妻子姜氏。姜是其母亲之姓,武为其夫号。 [4] 共(gōng)叔段,本名段。古人按伯、仲、叔、季排行,段在兄弟中依次称叔段。又他失败后出奔共国(在现在河南省辉县),故称共叔段。 [5] 寤(wù)生:寤通牾,逆,倒着。寤生:出生时脚先出,即难产。惊:使……惊,使动用法。 [6] 恶(wù):厌恶。 [7] 亟(qì):屡次,多次。 [8] 弗:不。许:答应。 第二部分:共叔段被封于京,在姜氏的支持下,得寸进尺,扩大势力,企图篡夺王位,郑庄公则处心积虑、静待时机,清除此患。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9]。公曰:“制,岩邑也[10],虢叔死焉[11],佗邑唯命[12]”。请京[13],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14]。 [9] 制:地名,即虎牢,在今河南荥(xíng)阳县汜(sì)水镇西。 [10] 岩邑(yán yì):险要的城镇。 [11] 虢(guó)叔:东虢国的国君。他曾仗恃据有险要的地势,不修德政,后为郑武公所灭,死在制这个地方,制就成为郑地。 [12] 佗,同他。唯命,就是唯命是听。 [13] 京,地名,郑邑,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南。 [14] “大”(tai)同“太”。 祭仲曰[15]:“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16]。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17];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18],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19]”对曰:“姜氏何厌之有[20]?不如早为之所[21],无使滋蔓[22]。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3],子姑待之[24]。” [15] 祭(zhài)仲:郑国大夫。 [16] 都:城邑。过:超过。雉(zhì),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即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17] 参,同三,参国之一,指国都的三分之一。全句意谓:按照先王的制度,当时侯伯一级的国都只能方五里,径三百雉。它下面所属的城市,最大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即一百雉。中,五之一,即中等城市,不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九之一,即小城市,不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 [18] 不度:不合制度。 [19] 焉:怎么。辟:同“避”。 [20] 厌:同餍,满足。何厌之有:是“有何厌”的倒装。 [21] 为:作动词用,安排。之:代词,指共叔段。 [22] 滋蔓:滋生、蔓延。 [23] 毙:跌倒。引申为灭亡。 [24] 子:先生,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姑:暂且。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5]。公子吕[26]曰:“国不堪贰[27],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28],将自及[29]。” [25] 鄙:边界的地方。贰:两属。指西鄙和北鄙原本属于郑国国君的地方兼属于自己管辖。 [26] 公子吕:郑国大夫,字子封。 [27] 国不堪贰:一个国家不可能由两个君主来统治。不堪:受不了。 [28] 庸:同用。 [29] 将自及:将自及于祸。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30]。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31]。”公曰:“不义不暱[32],厚将崩[33]。” [30] 至:达到,这里是扩展的意思。禀延:地名,在今河南延津县北。 [31] 厚:指占的土地多。众:百姓,这里指民心。 [32] 暱(nì):同昵,亲近。不义不暱:指对国君不义,对兄长不亲。 [33] 厚将崩:占的地越多,越是垮台得快。
|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兄弟之争终于发展到白热化程度。共叔段和姜氏,准备外攻内应,篡位夺权;庄公认为反击时机已到,一举打败共叔段。 大叔完聚[34],缮甲兵,具卒乘[35],将袭郑。夫人将启之[36]。公闻其期[37],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8]。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39]。五月辛丑[40],大叔出奔共。 [34] 完:修葺(qì),指修治城郭。聚:指聚集百姓,储积粮食。 [35] 缮(shàn)修理。具:准备。卒:步兵。乘(shèng):四匹马拉的战车。 [36] 夫人:指武姜。启:开启城门,这里指做内应。 [37] 期:指约定的时间。 [38] 二百乘:二百辆战车。古代每辆战车配备七十二名步卒,三名甲士。 [39] 诸:之乎的合音同,之于。之:指段。鄢:地名,今河南省鄢陵县。 [40] 辛丑:鲁隐元年五月二十三日。 第四部分:庄公处置了姜氏,并发誓不死不再相见,但不久又后悔。后采纳颖考叔的建议,母子终于和好如初。 遂置姜氏于城颍[41],而誓之[42]曰:“不及黄泉[43],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44],闻之,有献于公[45]。公赐之食。食舍肉[46]。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47]。”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8]!”颍考叔曰:“敢问[49]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50]焉!若阙地及泉[51],隧而相见[5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5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5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55]!” 遂为母子如初。 [41] 置,安置。城颍:地名,今河南省临颖县西北。 [42] 誓之:对着她(即姜氏)发誓。 [43] 黄泉:地下深处的泉水,这里指墓穴。 [44] 颖考叔:郑国大夫。颖谷:邑名,在今河南省登封县西南。封人:为管理疆界的官。 [45] 有献:有所贡献,即贡献意见。 [46] 舍:同捨,舍肉:指把肉放在一旁。 [47] 羹(gēng):有汁的肉。遗(wèi):赠与,送给。 [48] 繄(yī):助词,用在句首。 [49] 敢:表谦敬的副词,有“冒昧”的意思。 [50] 何患:即患何,忧愁什么。 [51] 阙:同“掘”,挖掘。 [52] 隧:名词用作状语,在隧道里。 [53] 赋:赋诗。 [54] 融融:和乐的样子。 [55] 洩洩(yì yì):舒畅的样子。 君子曰:[56]“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57]。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58]其是之谓乎?” [56] 君子曰:作者假托君子对事件进行议论的方式。 [57] 施(yì):扩延,这里是启迪、影响的意思。 [58] “诗曰”两句:孝子的孝道是没有穷尽的,永远赐给他同类的人。诗:即《诗经》,这里指《诗经·大雅·既醉篇》中的诗句。匮(kuì):穷尽。锡:同赐。尔类:与你同类的人。
四、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以兄弟、母子之间的矛盾为主线,完整地记叙了“郑伯克段于鄢”的全过程,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权利斗争的残酷,通过人物的不同言行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本文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姜氏讨厌庄公偏爱共叔段并想立共叔段,埋下母子不和、兄弟相残的祸根。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三自然段):共叔段被封于京,在姜氏的支持下,得寸进尺,扩大势力,企图篡夺王位,郑庄公则处心积虑、静待时机,清除此患。 该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共叔段由姜氏请封于京,气势器张,人们称之为“京城大叔”。 第二层:共叔段建城突破规格,祭仲为此提请庄公警惕;庄公则相信“多行不义必自毙”,静待事态发展。 第三层:共叔段扩张势力范围,公子吕(子封)请求庄公断然除掉他;庄公则相信“不义不暱,厚将崩”,静待时机成熟。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兄弟之争终于发展到白热化程度。共叔段和姜氏,准备外攻内应,篡位夺权;庄公认为反击时机已到,一举打败共叔段。 第四部分(第五自然段):庄公处置了姜氏,并发誓不再相见,但不久又后悔。后采纳颖考叔的建议,母子终于和好如初。 该部分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庄公处置姜氏,并发誓再不相见,但又后悔。 第二层:颖考叔巧妙献计,庄公立即采纳。 第三层:母子“隧而相见”,其乐融融。 第四层:作者借君子引发关于孝道的评论。 全篇通过记述郑庄公同共叔段、姜氏之间的兄弟之争和母子矛盾,反映了春秋时代封建王室内部的权力之争,说明母子、兄弟的血缘关系和孝悌之道,都是从属于这种政治斗争的。 共叔段为夺取王位,竟准备和母亲里应外合,向哥哥庄公大动干戈。庄公为维护自己的王位,坚决打败了弟弟,处置了姜氏。达到了政治目的,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之后,庄公又讲起了孝道,使母子关系恢复如初。而且庄公这样做既能为自己赢得声誉,又有利于自己地位的巩固。 如果把问题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来看,首先不义的是共段叔。庄公只是没有及时劝阻和制止共叔段的不义行为,而静观其发展。不过,如果庄公及早劝阻弟弟的不义行为,那也会劝而不止的。因为后者有母亲姜氏的支持。至于庄公最后使母子关系恢复如初,从历史的眼光来看,也未尝不能作肯定的评价。从当时“京叛大叔段”的民心向背来判断,也是如此。
五、主要物性格分析 1.庄公主要是胸有成竹、工于计谋、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同时他在政治斗争中表现出以守为攻、冷静沉着、坐待时机、有勇有谋。 2.共叔段野心勃勃、有恃无恐,因急于篡位而浮躁,以致在鄢地一败涂地。 3. 姜氏不但以个人的好恶干预国事,而且一旦与庄公隧而见,便立即高唱起“其乐也洩洩”来,表现了她褊狭昏聩。 4.祭仲多谋老成;公子吕忠诚急躁;颖考叔聪慧机敏。
六、写作特点 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文字精炼。 本文记叙了一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从发生、发展、激化到最后解决的全过程,但重点十分突出。重点不是写军事斗争,而是写政治斗争,不是写事,而是写人物性格。材料的剪裁取舍和详略的处理安排都服从于写政治斗争和人物性格要求,重点写矛盾的发生和发展。而郑伯克段于鄢的战争是矛盾激化的结果。至于母与子和好一段,虽然是矛盾解决后的余波,但有利于进一步展示人物性格和表达崇尚孝道的思想,所以又用了较大的篇幅。就是在这一段,也是有详有略,重点在颖考叔献计和母子“隧而相见”。而阙地及泉、开挖隧道的过程,略而不写。 本文不论是详写还是略写,文字都十分精炼,简直不能删改一字。如详写的部分中几个人物的对话,你问我答,十分简洁明快。略写的部分,如颖考叔献“隧而相见”之计后,只用“公从之”三字就略去了阙地及泉、开挖隧道的全过程。 2.对比烘托,人物性格鲜明。 本文善于在人物与人物特定关系中进行对比烘托,使人物性格鲜明。如共叔段的野心勃勃、有恃无恐,因急于篡位而不免浮躁;郑庄公的以守为攻、冷静沉着、坐待时机,有勇有谋。这两个人恰成鲜明对比。祭仲、公子吕和颖考叔,既各自性格鲜明,又对刻画庄公的性格起了烘托和对比的作用。如祭仲和公子吕都忠于君主,他们一个充分说理提醒,一个慷慨陈词激将,相比之下,庄公的回答就显得十分冷静自信。 3.通过语言行动刻画人物 庄公的性格主要通过语言来描绘,因而庄公的语言处处掷地有声,如:“无庸,将自及。”、“无庸,将自及。”、“多行不义必自毙”、“可矣。”这些语言生动地刻画出庄公的胸有成竹、工于计谋、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而共叔段的愚昧无知、狂妄贪婪则是通过他修筑城墙、扩大领地、准备战争的一系列行为表现出来的。 4.精当的细节描写 本文选取了“庄公寤生”、颖考叔“食舍肉”、庄公姜氏“隧而相见”等细节,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文章主题的表现,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网站文章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本文地址:http://www.jtgov.cn/zsbyw/3413.html